TOCEC
通識教育,藝術總論,建築藝術
層級: 課程資料
媒體: 影音

藝術科技系列講座 The Lecture Series of Explore Ideas:Art and Technology

2020-06-17-2030-12-31

國立陽明交通大學(原國立交通大學) 建築研究所 張基義

關鍵字: 藝術與科技 創產業的數位基因 -頑石創意 當代建築 數位建築 賈伯斯 數位藝術發展與整合行銷傳播 台灣文化創意藝術設計產業 台灣民謠 台灣音樂文化特色 通識

科技創新藝術,藝術創造人生- 追求「卓越」與「遠見」,「願景」與「理想」的實踐 。

藝術是時間、空間的藝術,也是表達與溝通的藝術。它藉由生活體驗、心靈感動、自我風格與才華,所展現之知性、感性創造藝術。從廣義的界定,除了精緻藝術之外,它泛指政治(politics)、管理(management)、情緒(EQ)、溝通(communication)、行銷(on sale)、生活(livelihood)教育(education)、文化(culture)、宗教(religion)、經濟(economic)…等層面人類行為表現的智慧與特質,這種展現的特質被視為個人專業及人文素質優劣的表現,亦即在個人素養、社會文明、國家競爭力等所被評比,這種展現的特質亦視為個人肯定、尊崇的標準。

 

「科技」是以科學、客觀的方法,探究各種事件、現象產生的原理及過程中各種因素的相互關係,透過技術研發各種可行性的實證,解決所面臨的問題,進而開發、創新產品,以滿足人類在專業領域、職場、經濟、生活、文化上的種種需求,藉以提昇人類生活的品質與生存環境的優勢。

「藝術科技」的結合,是一種現代文化水準精緻的發展趨勢,同時也是現代人所刻意追求的目標,兩者缺一不可。科技的研發,產品如果沒有藝術的內涵,品質及產值將失去競爭力。同樣的,藝術缺乏科技的催化,亦將遲滯其開創性而失去時代創新性。

「藝術科技」的定位在於創造「科技新文化」,其目的除了創新科技的研發產值,並能兼顧彰顯藝術文化的特質。藝術與科技近世紀以來,雖然在各自領域有相當程度的進展,但隨著社會多元生態與價值觀的改變,近年來各國大學都極思作轉型的規劃,否則無法因應時代的變革與現代學生的學習需求。


「藝術與科技」的結合被認為是未來提昇競爭力的必然結果,交大具備兩者整合、創新的基礎與條件。因此,特別邀集校內、外大師學者、專家提供系列相關專題,希望一種新觀念、新思維的構想,有助益於提昇「自我效能」、「藝術人文」素養,滿足人類追求真、善、美創造新文化的需求。同時也是交大未來「追求卓越」,開拓「新願景」的重要指標。

(一)、探索宇宙藝術人文奧秘,增益多元智能。
(二)、領悟大師的智慧,創造無限潛能。
(三)、提昇「生存競爭力」,追求理想的實踐。
(四)、建立以「藝術與科技」結合之「知識經濟」價值觀。
(五)、藝術與科技的轉型、深化,滿足人類的需求。

 

課程章節  

週次

講題
演講人
第一週
課程介紹
姚世澤 教授
張基義 教授
第二週
文創產業的數位基因--頑石創意經驗分享
高震峰 教授
林芳吟 總經理
第三週
當代建築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
張基義 教授
第四週
數位建築與明日建築
劉育東 教授
第五週
賈伯斯演講三祕訣:您職場必備的利器
張慧男 院長
第六週
數位藝術發展與整合行銷傳播
王鼎銘 教授

第七週

由『悲劇的開端』走出—邁向全球化
賴澤涵 院士
第八週
從五幕數位音樂舞劇《水鬼城隍爺》
李文彬 教授

第九週

期中考週
第十週
整合行銷傳播與科技藝術發展
王鼎銘 教授

第十一週

文化是根,生活為本─台灣文化創意藝術設計產業概論
林磐聳 教授
第十二週
創新與美感
林曼麗 教授

第十三週

從小提琴的表演藝術觀點 -探討絃樂重奏的文創價值
陳沁紅 教授
第十四週
點文成金-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論與實際
洪萬隆 教授

第十五週

「台灣民謠花再開」
簡上仁 教授
第十六週
重新啟動:當代建築於21世紀
曾成德 教授
第十七週
根植「台灣音樂文化特色」
姚世澤 教授
第十八週
期末考週

 

前往課程 View Course
https://ocw.nycu.edu.tw/?post_type=course_page&p=101418